澳门·ok138太阳集团(中国)股份有限公司

特普生物
行业聚焦
“土壤杀手”来了,快救救你家的红薯
2025-06-25

这套综合防控方案必须收藏

红薯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与经济作物,在其生长过程中“土传病害”如同潜伏在地下的“杀手”,严重影响红薯的产量与品质。 

这些病原体如真菌、细菌、线虫等,以土壤或病残体为巢穴,从根系侵入植株,导致其发生溃疡或腐烂猝倒,其隐蔽性强、防治难度高。因此,了解土传病害的成因、类型是“打败”它的第一步!

死棵(1).jpg

土传病害造成的死棵断垄


土传病害诱因

1、土壤微生态失衡

连作导致病原菌(如丝核菌、镰刀菌)在土壤中逐年累积,形成“病土”。化肥、化药滥用进一步破坏土壤菌群平衡,抑制有益微生物,助长病原菌繁殖。

2、种苗带菌与伤口入侵

带病种薯和秧苗是黑斑病、线虫的主要传播源。线虫可通过根系伤口侵入,为真菌和细菌打开感染通道,形成复合侵染。

3、环境诱发因子

土壤湿度:雨水频繁,高湿环境促使病原体活跃度飙升。同时,田间积水与地表径流会携带病原体,加速病害在植株间的传播扩散。

土壤类型:砂壤土因薯块膨大期摩擦产生微伤,易发疮痂病;低洼粘土地则利于根腐病菌扩散。


红薯常见土传病害

根腐病

一、病原

多种真菌复合侵染,常见的有腐霉菌、镰刀菌、丝核菌等。

二、识别特征

根部根系受害,主根、侧根和须根变褐腐烂,严重时根系坏死。

地上部:植株生长迟缓,叶片变黄、萎蔫、脱落(似缺肥缺水),严重时整株枯死。薯块膨大受阻,小而少,表面可能有褐色病斑。

 

黑斑病

一、病原

病原菌属于子囊菌,长喙壳属,也称黑疤病。

二、症状

1、块根:会出现圆形稍下凹的黑斑,逐渐扩大并向薯内深处发展,内部沿维管束传播扩展,使红薯失去可食性,且病薯有苦味。

2、幼苗:带病薯块育出的苗,茎基部可产生黑褐色病斑,严重时幼颈部全部变黑,导致幼苗难以成活。

 

线虫

一、症状:

1、根系:粗肿畸形,毛根丛生,形成米粒状根结(似绳结),严重时根结成串。

2、薯块:畸形龟裂、长柴根,结薯少而小。

3、地上部分:植株矮化、节间短,叶片自下而上黄化脱落,雨季暂缓后再度恶化。

 

综合防治策略

农业防治

1、轮作倒茬

避免连续种植同一作物,减少病原积累。例如,根腐病高发地可实行红薯与花生轮作,能显著降低根腐病的发病率。

2、选择抗病品种

如抗根腐病,选用“农大22”、“豫薯8号”。抗黑斑病,选用“松鼠1号”、“济南红”。

3、种苗无害化处理

种薯用52℃温水恒温浸种10分钟,灭杀黑斑病菌。采用高剪苗法,距地面5~7cm剪取,避免带菌土壤接触秧苗。

4深耕改土、清洁田园

通过深翻土壤,破坏病原菌生存环境。夏季深翻后可暴晒15-20天,地表温度达50℃可杀灭病原菌与线虫。后期及时清除病残体,减少病源。

 

生物防治

1、生物农药

如使用哈茨木霉、枯草芽孢杆菌、解淀粉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剂,在作物根际大量繁殖形成保护罩,同时,分泌多种抑菌物质绞杀病原菌。

2、改善土壤

增施有机肥,改善土壤结构,重建土壤微生态。

 

综合管理

1、合理施肥:平衡施肥,避免过量使用氮肥,减少病害发生。

2、合理灌溉:采用滴灌或沟灌,避免大水漫灌传播病菌。

3、田间管理:及时中耕除草,促进根系生长,增强抗病能力。


应用经验分享

蓝绿白色扁平插画风格生态环境方案长图 (1).png


雷州红薯种植大户分享,使用特普方案和对照方案的红薯生长效果差异显著。苗期时,使用特普方案的10亩地仅补苗100-200棵,而对照的70亩地补苗两次,超2万棵。到后期,两个区域在根系生长和出薯率方面的差距也十分明显。


压缩.jpg

移栽17天后观察 特普处理 长势旺盛


压缩3.jpg压缩4.jpg

24天后观察 特普处理 死苗率低


压缩2.jpg

29天后观察 特普处理 根系生长旺盛


压缩1.jpg

82天后观察 特普处理 红薯长势旺


红薯土传病害防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,需综合运用轮作、深耕改土等物理手段,搭配生物调控及精准用药,以恢复土壤微生态平衡,从根源上破解土传病害困局。



 END

特普生物致力于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解决方案,从源头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,始终秉持“植物健康我健康”的使命,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。欢迎致电全国技术服务热线400-836-1866垂询!


更多资讯请关注服务号“特普生物农业”


特普二维码.png

Baidu
sogou